首页 > 穿越小说 > 一叶黄金最新章节列表

第一百六十三章 三济堂商路

♂主编强推—>火爆爽文【收藏一下,方便下次阅读】

农天一说,路遥茶更香。

这时,农庐提到其祖父的“三济堂”《行商遗要》,再结合其父的万里茶路经历,他说道,那时分别对南下采办茶叶、北上销售茶叶进行翔实记载,这些规则必须遵守,其中,包括进入荆山峡州山区采办茶叶的准备,辨别茶叶品种和茶叶等级优劣的标准,加工各类茶叶的技术,运输茶叶通过各路关卡的税金比例,运送茶叶使用车、船或骡、骆驼的运费,甚至对各个茶行所用餐饮的费用是“行”内供给还是自备,均有规定。

农庐说,到了张家口,茶商们将茶叶或卖出或改变包装、运输工具,继续北运至恰克图。由张家口到恰克图行程约2150千米,其中有400多千米是茫茫戈壁滩,常常是“绵绵斯道,几不逢人,自米盐薪水,无不咸备。百里不逢井,数日不见人为常事”。

农天一感叹道,真是不易啊!

据《蒙古鉴》记载:“由张家口向西北逾阴山达沙漠,经察哈尔之察罕巴尔、哈孙固尔、梅章乌苏等地可到达恰克图和买卖城,山西茶商运茶多取此道。”有寒暑表以后,一官吏记下冬季严寒时的确切气温为-36℃,并记载人畜冻毙之情说:“本期京信,迟到五日,询知邮差,在途次第冻毙……沿途驼马,冻僵者亦不少。”

当年,农庐在多个县之间设了一个中转站,茶叶、盐、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,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。村子背后,有气象万千、神秘秀美的“川岩江”,一条条茶马古道就在这条江边随山而行。

古道上的南颐县青莲古镇的龙岩村,背靠云雾山,面临沮江,是荆山深处茶马古道的策源地。南颐县的第一支运茶骡马帮,就诞生在这里。骡马帮的首领,就是一杨姓后代。

明清时期这里的茶叶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,茶号30多家。“茶市斯为最,人烟两岸稠”是当时沮江两岸茶业兴旺的真实写照。那时,中国茶叶70%产自峡江茶叶古镇。这条古道上的马帮至今尚存,被称为“最后的马帮”。

之前,青莲镇主产黄茶,清道光至民国初年,茶叶加工兼以红茶、绿茶为主。鼎盛时期,清朝曾派军队保护茶商。民国时期,茶业仍然兴旺。此时,沮江沿岸不到1.5千米沿线就有数十个船码头,其中六七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,有三济堂码头、三德码头……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,帮众120人,常年靠此营生。

而在此过程中,许多人也靠薄本微利制茶卖茶起家,做成了大老板。不少外地人,久已到此生根发芽,开铺立肆,经营茶叶……成就了古城昔日的繁华。

识香:夏日酷暑,头顶烈日,足履灼沙,数日不见水源,如煎如炙;冬季,大漠高原,朔风呼啸,寒冷刺骨;春秋两季,时有风沙骤至,天地昧冥,填路埋人。间或遇骑匪出没,杀人掠货,死于天灾人祸的,时有所闻。黄沙埋白骨,风雪裹冻灵。旅途之艰险难以用语言形容。

徐之楠曾经说过,到达恰克图,这是初期恰克图贸易的终点。“恰克图”的中文意思就是“有茶的地方”。1727年,中俄双方签订了著名的《恰克图条约》,将恰克图一分为二,旧城划归俄罗斯,新城归中国。清朝在恰克图另建新市街,名为“买卖城”。但没多久,旅蒙商就跨越国界到俄国经商。

秦玉河谈到具体外贸生意,到达恰克图以后,茶商与俄商交换的主要是皮毛,“彼以皮来,我以茶往”。这种陆路运来的茶叶“因陆路所历风霜,故其茶味反佳,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,致茶味亦减”。

到18世纪中期,茶叶已成为以食肉为主的蒙俄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,发展到“宁可一日无食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程度。

至于俄国人、蒙古人如何嗜茶,俄国早有历史学家做过表述:“不论贫富、长幼都嗜饮砖茶,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,不喝茶就不去上工,午饭后必须有茶,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。

进入19世纪后,恰克图的茶叶贸易继续增长,迅速超过棉布和丝绸,牢牢地占据了第一位,茶叶也从恰克图向北向西延伸到欧洲。1820年,俄国西伯利亚总督斯彼兰斯基直言不讳地说:“丝织品已经结束了,棉布也差不多要结束了,剩下的是茶叶、茶叶,还是茶叶。”